高考,被每个学生当成人生当中重要的转折点,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,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,奈何不尽人意的事太多,尤其是在对高考分数的把控。
自从教育界出现内卷后,考生们的学习压力持续攀升,各种鸡娃、填鸭的教育方式出现,导致学生当中呈现出一种怪象,所谓的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。
简单来说,就是学习好的学生,成绩越来越高,但学习不好的学生,成绩越来越低,好和不好之间的分数差非常悬殊,但高分学生的分数差却格外密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多个地区考生高考600+,却考不上理想的名校
从高考成绩公布至今,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周的时间,但多个地区的家长和考生却陷入了困境,为了提升报考的录取率,他们不得不根据高考分数的排名,从而挑选录取率更大的学校。
但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考生和家长惊讶的发现,考试地高分段的考生密度实在是太高了,不管报哪所高校都可能滑档,而现在给出的录取分数线形同虚设。
就拿坐拥衡水中学的“高考大省”河北为例,2023年高考考生共计83万,其中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就高达18408;另一边同为高考大省的江苏,更是考出了惊人的高分。
据统计,江苏省文理600+的考生人数共计36865人,而整个江苏省的高考考生只有40.6万,如此紧密的高分分布,让考生和家长坐立不安,对于这样的结果,很可能直接导致600+的考生考不上名校。
或许,站在局外人的角度,不知道高分段人数过多代表着什么,甚至觉得不就几万名600+的考生,根本造不成多大的影响,但实际上后果已经非常严重了。
站在各大院校的录取角度考虑,每所高校可容纳人数有限,再平均到全国范围各个省市,基本上每个省只能录取几个考生,只有对省内考生才会适当增加录取名额。
可即便是这样,对本省内考生的录取,也不过是众多专业加在一起,一共录取几十人,如果在了解这一前提下,你还会觉得600+考生过多是好事吗?
当然,这就要求考生和家长都要懂一些报考技巧,甚至为了报到更有把握、更好的学校,很多家长不惜花钱找专业报考机构,就是希望能报到一个好的学校和专业。
在整个报考过程中,也出现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,每年都有大批考生因此纠结,这就是报考省内还是省外的大学,你是否因为这个问题纠结过呢?
省内大学VS省外大学
站在大部分家长的角度,他们都希望孩子能留在省内读大学,只不过还要看考生所在的省,省内是否有符合报考要求的大学,如果没有就只能选省外了。
如果有,就涉及省内大学和省外大学的利弊评估,首先,了解省内大学的资质,如果学生所在的考试地,就是我国相对发达的城市,并且本地就有国内知名度高的大学,那就没必要非任重而道远,选择报考省外的大学。
其次,考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,每个考生在报考前,最好想清楚一件事,大学毕业后是否回老家工作,如果想回到父母身边,建议考生还是尽可能选择省内。
看到这儿,一定会有考生想反驳,既然毕业后还要回老家,何不趁着上大学往外边走走,但考生不知道的是,大部分用人单位是不会跨省校招的。
也就是说,如果考生选择省外读大学,毕业后又想回省内工作,大概率只能参加社招,这就意味着考生直接失去校招的优势,还要和一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竞争。
再者就是考生在省内的发展空间,这将决定考生毕业后能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,就比如考生的家在18线小城市,但他学的又是计算机,回老家的结果就是大概率只能给别人修电脑。
因为在小城市是没有大厂的,也给高端计算机人才提供不了程序员岗位,再不就是考编制,到单位从基层职工做起,而考生的发展空间也会大大受限。
最后,考生在考虑省内或省外时,一定要慎重一些,毕竟这将关系到未来的就业问题,如果考生并不想离父母太远,也就没必要纠结省内、省外,直接就可以选择省内的大学报考。
如果是你,会选择省内大学还是省外大学?